网站导航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资讯

电穿孔和电融合技术原理及流程

作者:超级管理员 时间:2024-10-12 16:21:00 点击次数:73

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,电穿孔和电融合技术因其高效性和广泛适用性,成为基因工程、细胞治疗、药物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。它们通过物理手段改变细胞膜特性,实现外源物质导入或细胞间融合,显著提升了实验效率与精准度。

电穿孔技术:打破细胞屏障的利器

电穿孔技术利用瞬间高压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临时微孔,使外源物质(如DNA、RNA、蛋白质)快速进入细胞。其核心原理基于细胞膜的电学特性:当细胞置于外加电场中,跨膜电位差达到临界值时,脂质双层结构发生局部扰动,形成可逆性孔隙。

电穿孔技术操作流程

1. 细胞准备:选择对数生长期的健康细胞,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离心洗涤,去除培养基杂质,重悬于低渗缓冲液中。

2. 电脉冲处理:将细胞悬液与目标分子(如DNA)混合,加入电穿孔仪样品池,设置电压(100-1000V)、脉冲宽度(ms级)等参数。

3. 恢复培养:电处理后立即加入培养基终止电场,转移至培养皿中孵育,监测细胞活性与外源物质表达。

电穿孔仪

电融合技术:细胞间的高效连接

电融合技术通过高电场诱导细胞膜极化并排列成串,随后施加强脉冲使膜通透性增加并发生融合。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同种细胞融合,还可用于异种细胞杂交,为杂交瘤制备、植物遗传改良提供支持。

电融合技术操作流程

1. 细胞预处理:选择适宜的融合介质(如含甘露醇的低渗溶液),将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,并调节渗透压与pH值。

2. 电场诱导接触:在交变电场作用下,细胞因偶极矩吸引力相互靠近,形成紧密接触的细胞链。

3. 脉冲融合:施加高频直流脉冲(10-100ms),使细胞膜发生可逆性击穿,最终实现细胞质与细胞核的融合。

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

电穿孔和电融合技术相比传统化学方法具有显著优势:无需依赖特定试剂,减少生物毒性;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,包括难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和植物原生质体;且操作流程标准化,重复性高。

在基因编辑中,电穿孔可高效导入CRISPR-Cas9系统;在疫苗研发中,电融合技术助力抗原表达优化;在再生医学领域,细胞融合为组织工程提供了新思路。

总结

电穿孔和电融合技术凭借其物理机制的普适性与高效性,已成为现代生物实验的基石。随着设备智能化升级(如精准脉冲控制、自动化操作),其在基因工程、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,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。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
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25 威尼德生物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5495号  XML地图

地址:北京市怀柔区

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服务热线

15300013623

扫一扫,关注我们